你上一次欣賞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甚麼時候?在怎樣的戲劇廳?看哪一齣戲?是不是踩著高跟鞋打著領帶、絲絨座椅核桃木扶手、華麗的燈光冷冽的空調、演員中世紀的誇張戲服在水銀燈下微微閃耀著,英式腔調的台詞迴盪在舞台每個角落?
或者,你也是像我這樣,身穿T恤和及膝短褲,腳踩便鞋,手持一杯星巴克冰拿鐵,斜坐在巨大帳篷搭起的劇院,前方的舞台後方的遠處就是高山和海灣,演員們在輕快的音樂中跳起舞,演繹著莎翁筆下的名劇《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是的,我在溫哥華每年夏季的莎翁戲劇節沙灘上的吟遊詩人 (Bard on the Beach),和莎士比亞的名劇相遇。
莎士比亞在西方文學、戲劇世界裡,失重般地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一如在中國文化裡的撫劍揚眉,吟嘯起舞的李白被稱為遊俠詩仙,500年前的莎士比亞傳承了古歐洲賽爾提克(Celts) 吟遊詩人(bard)的美名。雅俗共賞是對莎翁戲劇最好的詮釋:窮鄉僻壤的小酒館偶可見之,更常見在大都會豪華劇院裡豪華上映。
今年溫哥華的Bard on the Beach正慶祝其25周年生日。1990年夏天,一群熱愛莎士比亞的人士組成了一個非營利機構,旨在推廣莎翁以及相關的戲劇文化 — 把高級劇院裡的演出搬到溫哥華市內海Burrard Inlet 河邊的沙地上,搭起帆布帳篷、架起燈光,演員們稍事上妝便粉墨登場 — 高高在上、正襟危坐的莎劇變成人人可近的平民戲劇。
25年來,一年一齣戲到現今每年吞出四齣大戲;演員人數從34個擴編到200個;每年躬逢其盛的觀眾從6,000人一路激增到近九萬人,此機構還成立了少年莎士比亞劇團、校園莎翁戲劇前進學校,為莎翁戲劇文化向下扎根。
延伸閱讀:溫哥華好文青|Deer Lake 湖邊的夏季萬人音樂會
這天午後,頂著溫哥華夏季的艷陽,我和兩個青少年兒子踏上Vanier Park河邊的草地,穿過斜倚樹下或橫陳陽光下的優閒人們,走進紅白相間大帳篷的鑄鐵大門。在票亭取過網路上預購的戲票,拿了戲劇說明手冊,趁開戲前逛逛這白得發亮的河邊劇院。由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帆布帳篷串起,區分數個區域:歷年發展展示區、演員群像區、劇照區、禮品部、飲料點心站等等一應俱全。
想要名劇配美酒,紅白葡萄酒一旁伺候。帳篷一角懸掛一幅世界地圖,讓觀眾以大頭針釘出從何處而來;亞洲偌大的幅員上落針稀疏,走近一看,只有一支針孤伶伶地站在台灣小島上。
果不如其然,入場後稍稍瀏覽劇場內陸續入座的觀眾,發現九成九都是金髮碧眼的洋人,少有其他族裔;年輕者寡,多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這時開始擔心了…. 這會不會是銀髮劇碼?等幕一拉開鑼鼓琵琶聲響起,西洋京劇就要上演?
顯然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仲夏夜之夢》的故事敘述一個迷離夏夜裡精靈亂點鴛鴦譜的奇情故事,氤氳著神祕、夾帶詼諧趣味。年輕演員們活力蹦跳出場,聲音宏亮、肢體語言豐富,從觀眾席竄奔上舞台,滿場飛舞;”Dark Horses”、“I am sexy and I know it”以及2013年Youtube點播第一名“What does the fox say”等西洋流行音樂三不五時穿插,稍有違和感但驚喜不斷。
演員們身上的服飾顯然是被簡化了,現代感中帶有英國宮廷的風格;極簡的舞台設計有現代劇場的味道,透空的背景有著無限延伸的空間感,數支象徵樹林的大傘在燈光落次變換下,倒也有林木森森的氛圍。
由於《仲夏夜之夢》是加拿大中學生英文課程裡必讀的文學作品,兩個對此劇本熟悉的中學生兒子們看得津津有味,對劇中誇張或搞笑的演出反應特別激烈。在這沙灘上,莎士比亞果然變得更親民,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散場時步出帳篷,陽光在Burrard Inlet上閃耀。回頭看著鑄鐵大門上的紅旗在藍天飄揚,心裡打算趁夏天結束前再來看齣戲 — 到底是要選《暴風雨(Tempest)》、《辛白林(Cymbeline)》,還是美國知名劇作家Bill Cain 的作品《Equivocation》?
溫哥華的夏天就是這麼莎士比亞!
Bard on the Beach
按一下下方的「讚賞星星」,為海馬老爸拍拍手。有了你的鼓勵,是我努力分享的動力! (讚賞星星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