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therhood 家庭&父子

{父子之間} 說故事的力量

故事是從我同學轉寄給我一則有關包公遭遇到一個輪迴報應的故事說起。

這個故事其實是個勸世的故事,雖然參雜了小部分的靈異傳奇,大體上還是告訴世人,行善得以改變輪迴的命運。由於文章企圖過於明顯,以致於我晚間在Costco和兒子吃著pizza,用帶著神祕與復古的口吻說完故事,還沒有加上老爸的醒世忠告之前,小兒子就先發問了:爸,你為什麼要告訴我們這個故事啊? 這樣的發難,如此單刀直入的大哉問讓我毫無心理準備,招架不住。看著他狐疑的眼神,我深呼吸一口氣,腦子快速飛轉,緩緩吐出回覆:因為,因為啊,咳,包公這個人…咦,你們知道包公的名字嗎?不,不,不是包青天,是包拯,拯救的拯,怎樣,你們不知道了吧!

老大眼神中閃爍著不耐煩,只怕他又問出個我無法接招的問題,只好趕緊回到問題的正解:爸爸之所以要說這個故事,是因為玉皇大帝要人們做好事,不管是造橋修路、幫助窮人,一定要友愛兄弟,要和他人分享擁有的東西….就像你們現在一起共喝一杯的可樂 (心裡OS:能買一杯飲料無限續杯,大家一起喝,幹嘛浪費錢買兩杯?) 不可以爭吵,這樣做了,即便你上輩子殺人放火,偷搶姦….尖銳,你這輩子也會得到善果。懂了嗎?  說完這番話,我趕緊拿起桌上唯一的這杯飲料,喝上兩口,對著老大喊:Joe,再去裝滿一杯,快,我們要走了,裝一杯車上喝….

自從搬到異國,瞎掰故事給小孩聽的機會變少了。固然是因為我得把握時間和老婆越洋通話,另一方面也是他們年紀漸長,我那種天花亂墜缺乏邏輯的故事情節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即便如此,他們偶爾還是會抱怨我許久沒有講床邊故事了,小兒子還對我當年連續編派二十一集的“阿轉阿嬤”故事內容念念不忘。那個充滿魔幻情節,融合高科技與鄉村生活,結合大自然氣候變化與善惡爭鬥的糾結;偶爾出現海綿寶寶無厘頭式的笑點,最終還是邪不勝正,但是永遠都有挑戰在前方的動作勵志故事,堪稱經典,曾經一度考慮撰寫成系列小說…..

我一直相信,說故是絕對是最佳的教育工具之一。引導小朋友想像,灌輸常識或觀念,同時又可以促進親子感情。若事故事結束後,再加上幾題與故事相關的問答,或是給幾個情境請他們自己發揮故事的延續,更能夠讓小孩練習發表與溝通的能力,從純粹的聽眾變成說故事的人。

這樣的想法以及做法,相信是大部分為人父母,或是孩童照顧者持有的共識。就算口才再糟,想像力再貧乏,小朋友都不會對你的不足或是缺乏自信感到不耐或是提出抗議。可惜的是,知難行易,能真正花時間幫小孩念故事書或是編故事一起分享的父母並非絕大多數。

故事一天一天地述說著,小孩逐漸長大。當童稚的、殷切期盼的眼神變的成熟而不再充滿好奇,說故事的力量就消失了嗎?或許聽故事的小孩長大後文筆變得流暢,想像空間幾乎無限擴張;也可能效果多年後才會顯現。

而我今天傍晚嚐試再次為我兒子們說一個“老爸故事”,僅是希望消彌共喝一杯可樂可能引起的爭端。但是不久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用完晚餐,我帶著小孩驅車前往Richmond的summer night market。花了一個小時走馬看花。回程的車上,老大Joe忽然開口,說了一句令我方向盤差點抓不住的話:爸,我要謝謝你今天帶我們來逛夜市。

有那麼一秒鐘我的眼淚差點奪眶而出。也許我平日禮貌教育做得不夠好,因為這樣的話主動從我兒子嘴中說出,可是出娘胎來的第一回。壓抑著激動的情緒,我稱讚Joe的懂事,也謝謝他給我的回饋。當然沒忘記再次正加強的教育:你感謝別人,別人也會感謝你,會為你做更多更多。

這是今天說那個乍聽之下就知道是掰出來的網路故事的成效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一路從Oak Bridge 開回家的路上,輕飄飄地好像漫步在雲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