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看了幾部日本人寫的推理小說,想換換個口味,於是繼續讀了本老婆從台灣帶來的美國人的偵探小說。
推理小說,不論是哪個流派,劇情都是曲折離奇,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驚奇,真相永遠是幽微混淆,隱藏在每段作者刻意或輕描淡寫的細節中,結局也往往峰迴路轉遞出乎讀者的意料之外。作者與讀者的腦力競賽,結局多半是佈局者贏得先機,讓落敗的讀者恍然大悟,跺腳興嘆:我怎麼沒想到…..
但是東西方小說之間的差異,果然是相距半個地球那麼遠。日本的東野圭吾的小說線中有線,人物個性陰沉,通篇故事浸潤在陰鬱的情緒以及難以預料的恐懼之中。相對於日本的晦暗,這本出自美國人之手的“福爾摩斯先生收”的調性明顯輕快明亮許多。閱讀著小說,就像是觀看好萊塢的電影,場景變換從A到B,人物動作俐落,對話如同台詞背誦, 間或揶揄奚落;男女感情穿插更不隱諱,調情意語直來直往,似乎隨時都會有秋波四射,衣衫盡落,浪臀美胸迸現的畫面。
雖然中文書名嵌入福爾摩斯的名字,全書卻無關此鼎鼎大名的英國偵探。原英文書名似乎較能說明故事緣由:The Baker Street Letters。由一位美國律師串起兩起殺人事件,一路追尋兇手,脈絡從英國一路牽到美國。雖然情節也帶入破舊陳敗的貧民區,描繪了下流階層的普羅,但人物的淒滄的描寫遠不如東野圭吾筆下一般小市民來的悲慘。男主角終究解開了謎團,過程當然也是反覆推敲,繞開一個又一個陷阱,但撲朔迷離的程度遠遠比不上東方的推理故事。讀者在故事的情節脫了鞋,換上三套衣服,穿過三個迷宮後才發現還是與真相錯身而過,這就是閱讀東野圭吾小說的心思蹤跡。
西洋和東洋的故事,大概就是“變形金剛”和“天空之城”的差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