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蒙特婁三大平民美食攻略 (上篇)
雖然Fairmont Bagel是24小時營業,全年無休,但是沒有座位是小小的遺憾。如果想坐下來悠閒地享用蒙特婁特有的焙果,那就得前往另一與Fairmont Bagel齊名的St-Viateur Bagel。
St-Viateur Bagel & Cafe
來自波蘭的移民Mr. Myer Lewkowicz 在1957年開立第一家St-Viateur Bagel。50多年一路走來,目前已有4家焙果烘焙店,以及3家附設座位的餐廳(Café)。
海馬老爸這天來到Mont-Royal路上的St-Viateur Bagel & Café,餐廳外牆上大大的卡通焙果浮雕遠遠向我招手。進入餐廳,熙攘的人聲伴隨隱隱的焙果香氣。櫃檯後方就是烘焙坊,年輕師傅在一端揉著麵糰,另一頭烘烤師傅手持長長的木桿,一邊翻弄爐火中的焙果,一邊將烤好的焙果撥至一旁的存放槽,熱騰騰的焙果咕嚕嚕順著溜滑梯滾下,另一位師傅撿拾裝袋或上架販售。
因為是餐廳,菜單上除了焙果三明治,另有沙拉、甜品和各式冷熱飲,選擇頗為多樣。點了三明治套餐,附餐可選擇湯或沙拉。傳統三明治(Traditionel)上桌了,焙果上塗了一公分厚的奶油起司醬(cream cheese),紫洋蔥少許,層層疊了好幾片厚實的煙燻鮭魚片,上頭再灑上酸豆 – 獨特的焙果口感、煙燻鮭魚大海的鹹味再混入濃厚起司奶味,舌尖的觸感既柔順又Q彈、味蕾的遭遇同時奔放又純樸。才咬一口,就忍不住要叫好!
另一份是歐姆蛋三明治(A La Coque Deluxe)。風格雖然不如鮭魚三明治那般澎湃,走的是田園風 – 近3公分厚的歐姆蛋搭配烤火腿片,夾入番茄和生菜,再淋上義大利青醬…. 所有的食材在口中相遇,味道之清新彷彿赤腳走在橄欖樹夾道的義大利鄉間小路,南歐的驕陽將肌膚微微炙著。
吃完主食,如果你的胃腸尚有空間,不妨點份水果杯(Fruit Salad),眼睛享受玻璃杯內黃綠紅混搭色澤,口中咀嚼微酸的水果盅,為這頓焙果大餐畫下完美的句點。
Poutine La Banquise
提到「普汀」(Poutine),也許你不知道是何方神聖,但是說到「肉汁乳酪薯條」你應該就不陌生。
上個世紀50年代,普汀在加拿大東岸的魁北克省誕生。到底是哪一個地方才是原發源地,眾說紛紜,已經不可考;但絕對可以確認的是普汀已經成為加拿大的名菜,走到北美國家任一個角落,甚至在麥當勞,都可以享用到這吃時熱騰騰、吃後肥滋滋的暗黑小吃。
說是暗黑小吃一點也不為過 – 炸得酥脆的金黃色薯條,小指頭大小的乾酪塊(cheese curds),淋上牛肉醬汁(brown gravy),這三位一體已經是熱量滿載;近年來普汀業者再加上各式配料,諸如雞肉、鮭魚、火腿、香腸、甚至牛肝醬或是松露,口味之豐富、熱量之破表,百家爭鳴已不足以形容這道家拿大國菜。
想到蒙特婁吃普汀,全市90%的居民一定不約而同指向Poutine La Banquise。成立於1968年,原本只是家販售熱狗和薯條的小吃店,’80年代一個改為專賣普汀的念頭扭轉了這家餐館的命運。時至今日,已經發展出超過30種口味,將La Banquise和蒙特婁的普汀畫上等號,一點也不為過。
從外觀來看,亮黃色的牆壁、橘藍兩色的窗棚,讓 La Banquise顯得青春洋溢。走進餐館,更有普普風格 – 牆壁上的塗鴉、落地玻璃上滿滿的手寫字跡,紅磚牆和天花板猙獰的樹枝混搭得挺和諧。
即便是下午四點鐘,餐廳裡依然高朋滿座。座中大多是年輕人,也雜有獨自前來的中年夫妻,或攜帶幼兒的家庭顧客。
菜單在手,口味琳瑯滿目實在難以選擇,只好求救於服務生。略為豐滿的辣妹推薦了La T-Rex以及L’Asterix – 前者果然是肉食主義的恐龍,薯條間散落著牛肉絞肉、意式臘腸、培根和熱狗;後者設堆疊了蘑菇、燻肉、胡椒醬,最後淋上酸奶。兩盤橢圓形普汀端上桌,倒吸了一口氣….. 這還只是小份,隔壁鄰桌年輕男孩面前則是大份餐點,食物高高堆疊,隆起有如小山。
深呼一口氣,舉起叉子向食物進攻。薯條香脆、乳酪Q軟,醬汁把所有配料融合一體,口中彷彿銅管樂團演奏著進行曲: 這會兒蘑菇的香氣衝出,那會兒香腸的肉汁噴灑….. 馬鈴薯和起司有如定音鼓,在所有出色的配料背後源源不絕觸動停不下口的食欲…….. 心中的罪惡感和大啖美食帶來的愉悅感此起彼落,是感官與理智交戰不停的一頓饗宴!
你問我喜歡蒙特婁嗎?這樣的美食誘人入彀,如此發胖人於無形,讓人又愛又恨,只能舉雙手投降!
按一下下方的「讚賞星星」,為海馬老爸拍拍手。有了你的鼓勵,是我努力分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