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美食|盤點溫哥華最好吃的4家格子鬆餅

Waffle,中文稱格子鬆餅,一種由麵粉、雞蛋、牛奶和砂糖調製成麵糊,再以上下兩面的鐵盤烤成外表酥脆的格子狀烤餅。最早源自10世紀的法國,輾轉流傳到荷蘭,最後在比利時發揚光大。

Waffle的種類和吃法

既然是由比利時壯大,兩大類waffle名字都帶有濃厚的比利時味道:布魯塞爾式(Brussels)以及烈日式(Liege)。前者份量較大,口感鬆脆; 後者餅身紮實,份量小一些,散發著香草和焦糖的香味,是老饕們的最愛。不論是鬆脆或紮實,兩種都是格子深深烙印,身段凹凸有致,外脆內軟,奶味十足。

dessertRDSC05617VancouverWaffle
Liege 烈日式waffle

除了這兩種比利時口味的waffle,各個國家也發展出各自風格的waffle。配料(toppings)花樣百出,味道紛呈,甚至混入蔬菜、肉類,口感更多元。數十年來waffle也已經從早餐的主食,搖身一變成為流行的甜點小吃。

dessertRIMG_6774VancouverWaffle
Brussels 布魯塞爾式waffle,菠菜口味

在歐洲和北美國家,你可以正襟危坐在高級餐廳享用waffle早餐,更可以在百貨商場的小吃街waffle專賣店、餐車路邊攤買到熱騰騰,餡料滿溢的waffle當墊肚子、配咖啡的甜點,或是午、晚餐桌上的主食。

溫哥華的居民也是waffle的愛好者,各waffle專賣店門口很少有不排隊的時候。讓海馬老爸帶你走訪幾家市內以鬆餅聞名的餐廳,介紹各家特色的waffle吧!

Cafe Medina

這家溫哥華早餐界一哥,就算週間的日子想在這裡好好吃一頓早餐,非得排上40~50分鐘才能輪到你入座。 烈日式的waffle就躺在大門入口處的玻璃櫃裡,一片片烤得金黃讓等候的人口涎奔流。

當瓷盤上的waffle端上桌,賣相意外地樸素,只有撒上薄薄的糖粉,外帶一小碟沾醬。巧克力薰衣草、蔓越莓焦糖、優格、開心果排巧克力… 等等十一種口味的沾醬讓人每種都想沾一下。


Patisserie Lebeau

如果沒有內行人指路,你不太容易找到這家位於名牌車的展示區裡,外觀一如工廠的waffle店。自小就在比利時出生和長大,老闆Oliver Lebeau在溫哥華的waffle店已有14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溫市waffle文化的催生者。


Nero Belgian Waffle Bar

Nero何方神聖?尼祿大帝是也。當年焚城殺戮的暴君,現今化身為溫哥華市中心的人氣waffle店。

店面極小,侷促地擺了四張桌子。麻雀雖小,食物本身卻是不含糊。一樣是有兩種比利時風味的waffle可以選擇,不論你選了哪種餅類,服務生端上桌的那一剎那,視覺上的驚喜一如看到尼祿大帝般的震撼!

Fruity是被草莓、奇異果、藍莓堆滿覆蓋到看不見烤餅; Mocha是waffle上坐了ㄧ球香草冰淇淋,兩球espresso口味鮮奶油,再被細細的60%巧克力醬來回畫滿。Tonyn的waffle上鋪滿鮪魚沙拉,水煮蛋和綠蔥花點綴其上; Heaven 則是餅如其名,烈日式waffle上層層疊滿草莓切片,上面如神技般擠上一大球鮮奶油。

這是家視覺系的waffle藝品店,去過的人一定不會反對這樣的說法!


Bubble Waffle

Egg Waffle,一稱雞蛋仔,是港人自創的waffle,流行在各茶餐廳,或是百貨公司小吃街的甜點。一樣是由鐵盤烤製雞蛋麵粉糊,揚棄了歐式格子式鬆餅的形式,改為一整片如鵪鶉蛋般大小的連成一氣的蛋形烤餅。食用時以手一顆顆剝下丟入口中,多了點享用的樂趣。

其實,台灣民間也早藏有waffle文化 — 大街小巷的雞蛋糕攤子的香味5~6公尺外就可以聞到,就算是剛飽餐一頓,經過時也不免駐足買一份,就剛出爐的熱騰騰,邊走邊享受奶味濃郁的酥脆香軟。

你多久沒有waffle了呢?上面的餐廳,找一家去打牙祭吧!


按一下下方的「讚賞星星」,為海馬老爸拍拍手。有了你的鼓勵,是我努力分享的動力! (讚賞星星是甚麼?)